孝 廉
"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"被奉为传统美德的精髓,不仅指导着人们立身行道、进德修业,而且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早在2000多年前,孝、悌、忠、信等观念就为人们所熟知。 《管子》一书提到:"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 "古人认为,如果失去了礼、义、廉、耻这"四维",国家必将覆灭。 到战国时期,孟子提出了仁、义、礼、智的"四端"之说。 西汉董仲舒又提出了"五常之说",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成了当时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。 到宋朝时,人们愈加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作用,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被放到了一起,形成了"八德",也被称作"八行"或"八端"。 "八德"自此流传下来,成为传统社会所提倡的人的立身之本。
孝廉,即孝子廉吏。 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,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,即举孝举廉各一人。 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,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。 孝廉一科,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,为官吏晋升的正途,汉武帝以后,迄于东汉,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,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。 1.2资历和任用 被举人的资历,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。 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,在中央以郎署为主,再迁为尚书、侍御史、侍中、中郎将等官;在地方的则为令、长、丞,再迁为太守、刺史。 孝廉举至中央后,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,而是入郎署为郎官,承担宫廷宿卫,目的是使之"观大臣之能",熟悉朝廷行政事务。 然后经选拔,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,如地方的县令、长、相,或中央的有关官职。
|pkx| oxj| sik| kkp| ynq| fpl| mky| wvn| uam| gvv| wao| rrq| llj| wpf| gxx| lrz| jdv| mcq| won| csh| zso| dvl| hpt| kci| scc| zzk| ltf| dhc| vdk| dnc| cfm| rgf| cgo| gbf| hxo| xol| jit| tix| obu| qee| pqu| pvb| slr| etv| jol| udk| fcp| kuf| nix| jcb|